行业新闻

Preen相关行业讯息在这里

充电桩检测设备在检测过程中如何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

2025-08-21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充电桩的数量呈爆发式增长,对充电桩的检测需求也日益迫切。充电桩检测设备在保障充电桩性能与安全的同时,其自身的检测过程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充电桩涉及高压电、复杂电路及多种电气接口,操作人员若防护不当或设备存在安全隐患,可能面临触电、设备短路起火等安全威胁。因此,在使用充电桩检测设备进行检测的过程中,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需要从设备本身、操作规范、防护措施等多维度构建安全保障体系。

电动车交直流充电桩测试系统.png

一、从设备源头筑牢安全防线

充电桩检测设备作为直接与充电桩交互的工具,其自身的安全性能直接决定了操作人员的基础安全。从设备设计、生产到选型环节,需将安全要素贯穿始终。

1.设备需具备完善的安全防护设计

合格的充电桩检测设备应内置多重安全保护机制。首先,需具备过压、过流、短路保护功能——当检测过程中出现电压突然升高、电流超出额定值或电路短路等异常情况时,设备能在毫秒级时间内自动切断输出,避免过大的电流或电压传导至操作人员接触的部分。其次,设备的高压接口需采用防误触设计,如接口需通过特定的卡扣或钥匙才能连接,且接口处设有绝缘挡板,防止操作人员在插拔过程中意外触碰金属触点。

此外,设备外壳需采用绝缘性能优良的材料(如耐高温ABS塑料、增强尼龙等),外壳表面需经过防滑、防静电解处理,避免操作人员因设备滑落或静电积累导致的意外。部分涉及高压检测的模块,还应配备独立的高压隔离舱,将高压部件与操作人员可接触区域物理隔离,进一步降低触电风险。

2.设备需通过严格的安全认证

在选择充电桩检测设备时,需优先选择通过国家或行业安全认证的产品,如符合GB/T18487.1《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第1部分:通用要求》中的安全标准,或通过CE、UL等国际安全认证。这些认证意味着设备经过了严格的安全测试,包括绝缘性能测试、耐压测试、过载保护测试等,其安全性能得到了权威机构的验证。

同时,设备需定期进行校准与维护,确保安全保护功能的有效性。例如,每半年需对设备的过流保护阈值、绝缘电阻值进行检测,若发现保护功能失效或绝缘性能下降,需立即停用并维修,避免因设备老化导致的安全隐患。


二、规范操作流程,避免人为失误风险

即使设备具备完善的安全性能,不规范的操作仍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制定并严格执行标准化的操作流程,能有效减少人为失误带来的风险。

1.检测前的安全准备工作

检测前的准备是防范风险的第一道关卡。操作人员需先对充电桩的基本状态进行确认:查看充电桩是否张贴“设备正常”“已断电”等标识,确认充电桩已与电网断开连接(对于直流充电桩,需断开其直流侧开关与交流侧开关),并在充电桩周围设置警示标识(如“正在检测,请勿靠近”“高压危险”),划定安全操作区域。

随后,需对检测设备进行**检查:检查设备的电源线、信号线是否存在破损、老化现象,插头是否牢固;检查设备的显示屏、指示灯是否正常,各按钮、旋钮是否灵敏;测量设备的绝缘电阻(使用兆欧表),确保绝缘电阻值符合要求(通常高压部分绝缘电阻需≥10MΩ)。若发现设备存在异常,需立即停止使用,待维修合格后方可投入检测。

2.检测过程中的操作规范

检测过程中需严格遵循“先低压后高压、先空载后带载”的原则。首先进行低压功能检测(如通信协议测试、指示灯状态测试),确认充电桩低压部分正常后,再进行高压性能检测(如输出电压测试、电流调节测试)。进行高压检测时,需佩戴绝缘手套、绝缘鞋等防护装备,且单手操作高压接口的插拔——单手操作可避免电流通过人体形成回路,降低触电风险。

检测过程中需密切关注设备与充电桩的状态:观察检测设备的显示屏是否有异常数据(如电压/电流超出量程、温度过高),倾听设备是否有异响(如“滋滋”放电声、“嗡嗡”异响),查看充电桩是否有冒烟、异味等情况。若出现任何异常,需立即按下检测设备的急停按钮,切断设备与充电桩的连接,待排查并解决问题后,方可继续检测。

3.检测后的收尾工作

检测完成后,需按规范进行收尾操作。先断开检测设备与充电桩的连接(先拔高压接口,后拔低压接口),再关闭检测设备的电源,将设备的线缆整理收纳,避免线缆缠绕或被踩踏损坏。随后,对充电桩进行状态恢复,确认充电桩的开关已复位,并拆除周围的警示标识。

同时,需对检测设备进行清洁与检查:用干燥的抹布擦拭设备外壳,清除接口处的灰尘;检查设备各部件是否有松动、过热痕迹,若有则及时记录并报修。最后,填写检测记录,详细记录检测过程中设备的运行状态及是否出现异常,为后续的设备维护与安全改进提供依据。


三、强化人员防护与应急能力

操作人员是检测工作的主体,提升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与应急处理能力,能在意外发生时最大限度减少伤害。

1.配备齐全的个人防护装备

操作人员需根据检测工作的风险等级,配备相应的个人防护装备(PPE)。基础防护装备包括绝缘手套(需符合耐压等级要求,如检测1000V以上高压时,需佩戴耐压≥1500V的绝缘手套)、绝缘鞋(鞋底绝缘电阻≥1000MΩ)、安全头盔(防止设备部件意外坠落或碰撞头部);在进行高压插拔或可能产生电弧的操作时,需穿戴绝缘披肩、绝缘面罩,防止电弧灼伤皮肤或眼睛;若检测环境存在粉尘、油污等,还需配备防尘口罩、护目镜等。

个人防护装备需定期检查与更换:绝缘手套、绝缘鞋需每半年进行一次耐压测试,若发现破损、老化或测试不合格,需立即更换;安全头盔的使用年限通常为3-5年,超过年限需强制更换,确保防护性能有效。

2.开展系统的安全培训与演练

操作人员需经过系统的安全培训后方可上岗,培训内容包括充电桩的电气原理、检测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高压电的危害及防护知识、应急处理方法等。培训过程中需结合案例进行讲解,让操作人员直观了解不规范操作可能导致的后果,增强安全意识。

此外,需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模拟常见的安全事故场景(如操作人员意外触电、检测设备短路起火、充电桩接口漏电等),让操作人员熟悉应急处理流程:如触电时需立即切断电源或使用绝缘工具使伤者脱离电源,随后进行心肺复苏;设备起火时需使用干粉灭火器(不可使用水基灭火器,避免触电)扑灭火源,并拨打急救电话。通过演练,提升操作人员在紧急情况下的反应速度与处理能力。

3.建立双人操作与监护制度

对于高压充电桩(如输出电压≥750V的直流充电桩)的检测,需执行双人操作与监护制度:由一名操作人员负责具体的检测操作,另一名具备资质的监护人员在旁全程监护。监护人员需确认操作步骤的正确性,提醒操作人员注意安全细节,观察是否存在潜在风险;当发现操作不规范或出现异常情况时,监护人员有权立即制止操作,并协助处理。

双人操作制度能有效避免单人操作时因疏忽、疲劳或判断失误导致的安全事故,尤其在复杂的检测场景中(如多接口同时检测、故障排查),监护人员的存在能为操作人员增加一道安全保障。


四、优化检测环境,降低环境安全隐患

检测环境的安全与否也会影响操作人员的安全,需对检测现场的环境进行优化,减少外部因素带来的风险。

1.确保检测现场的电气安全

检测现场需具备稳定的供电条件,避免使用临时搭建的电源线路,电源插座需配备漏电保护器(漏电动作电流≤30mA,动作时间≤0.1s),防止因电源线路漏电导致操作人员触电。同时,现场需远离易燃易爆物品(如汽油、酒精、油漆等),禁止在检测过程中吸烟或使用明火,避免因电弧、设备过热引发火灾或爆炸。

若在户外进行检测,需注意天气情况:雷雨天气禁止检测,防止雷击损坏设备或导致人员触电;高温天气需采取降温措施(如搭建遮阳棚、使用风扇),避免操作人员因高温中暑或设备因过热出现故障;潮湿天气需确保设备放置在干燥的平台上,避免设备受潮导致绝缘性能下降。

2.合理规划检测现场的布局

检测现场的设备与线缆需合理摆放,避免杂乱无章。充电桩与检测设备之间需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至少1.5米),防止操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碰撞设备;检测设备的线缆需避免横跨通道,若需穿越地面,需使用线槽或盖板覆盖,防止线缆被踩踏或绊倒操作人员。

现场需配备必要的应急设备,如干粉灭火器(按每50平方米配置1具的标准配备)、急救箱(含止血带、消毒用品、绷带等)、绝缘棒、绝缘垫等,且应急设备需放置在明显、易取用的位置,操作人员需熟悉其位置与使用方法。


充电桩检测设备的检测过程涉及高压电、复杂电路等多种风险因素,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需要从“设备、操作、人员、环境”四个维度协同发力——通过选择具备安全防护设计与认证的检测设备,筑牢安全基础;通过规范检测前、中、后的操作流程,减少人为失误;通过配备防护装备、开展培训演练与执行双人监护制度,强化人员防护能力;通过优化检测环境的电气安全与布局,降低外部隐患。

安全是检测工作的“生命线”,只有将安全理念贯穿于检测的每一个环节,让操作人员掌握安全知识与技能,让安全措施落到实处,才能在保障充电桩检测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切实保护操作人员的生命健康。随着充电桩技术的不断发展,检测设备与检测场景将更加复杂,需持续关注安全标准的更新与技术的进步,不断完善安全保障体系,让充电桩检测工作在安全的前提下,为新能源汽车的安全运行保驾护航。


上一篇:交流电源的EMI电磁干扰问题如何解决?有哪些防护措施?
下一篇:交流稳压电源的效率如何计算?高效率稳压电源有哪些优势?
© copyright AC Power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7011062号-2
电话:86-512-6809 8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