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Preen相关行业讯息在这里

交流测试电源的并联运行方案在实际测试系统中可靠吗?

2025-07-30

在电子设备、电力系统、新能源等领域的测试中,常常需要大功率的交流电源来模拟不同的电网工况,以验证被测设备的性能。然而,单台交流测试电源的功率往往有限,难以满足高功率测试需求(如兆瓦级的风电变流器测试、大型储能系统测试)。此时,将多台交流测试电源通过并联运行方案组合,以实现功率叠加,成为解决大功率测试需求的重要手段。但并联运行并非简单的“1+1=2”,它涉及到电流均衡、相位同步、负载分配等一系列复杂问题,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电源过载、系统崩溃甚至设备损坏。因此,交流测试电源的并联运行方案在实际测试系统中是否可靠,成为测试工程师和系统集成商极为关注的问题。

电动车交直流充电桩测试系统.png

一、交流测试电源并联运行的基本原理与优势

(一)并联运行的核心原理

交流测试电源的并联运行是指将多台同型号、同规格的电源输出端通过特定的电路连接方式(如共直流母线并联、交流侧直接并联)连接在一起,共同为同一负载供电。其核心是实现“均流”与“同步”:

均流:确保每台电源承担的负载电流基本相等(不平衡度通常要求≤5%),避免某台电源因过载而保护停机。实现均流的方式主要有下垂控制(通过检测输出电压的微小变化调整输出电流)、主从控制(指定一台为主电源,其余为从电源,从电源跟踪主电源的电流指令)、平均电流控制(各电源共享电流参考信号,通过反馈调节实现电流一致)等。

同步:保证多台电源的输出电压相位、频率完全一致,否则会在电源之间产生环流(即电源之间的无功电流),环流过大可能导致电源过热、效率下降,甚至烧毁功率器件。同步通常通过硬件同步信号(如同步时钟线)或软件锁相环(PLL)实现,确保各电源的输出电压相位差≤1°,频率偏差≤0.01Hz。

(二)并联运行的显著优势

功率扩展灵活:通过并联多台电源,可快速实现功率的叠加(如3台100kW电源并联可输出300kW),满足不同功率等级的测试需求,避免为单一高功率测试场景单独采购大功率电源,降低设备投资成本。

冗余备份提高可靠性:当某台电源因故障停机时,其余电源可自动分担其负载(需设计N+1冗余架构),确保测试系统不中断。例如,4台电源并联为300kW负载供电(单台100kW),即使1台故障,剩余3台仍能提供300kW功率,保障测试持续进行。

便于维护与升级:单台电源体积小、重量轻,便于运输和维护;若需提升系统功率,只需增加并联电源的数量,无需更换整个系统,升级成本低、周期短。


二、实际测试系统中并联运行的可靠性挑战

(一)均流精度不足导致的局部过载

负载特性变化的影响:当测试负载为非线性负载(如整流器、变频器)时,其电流波形含有大量谐波,会导致各并联电源的均流精度下降。例如,测试6脉冲整流器时,负载电流的3次、5次谐波含量较高,采用下垂控制的并联系统可能出现10%以上的电流不平衡,某台电源的实际电流超过额定值,触发过流保护。

电源参数差异的影响:即使是同型号电源,由于元器件参数的离散性(如功率管的导通压降、电感的感值偏差),在并联时也会出现电流分配不均。例如,两台电源的输出阻抗差异5%,可能导致电流不平衡度达到8%,长期运行会加速参数偏差较大的电源的老化。

(二)同步偏差引发的环流问题

相位同步误差:若多台电源的输出电压相位存在偏差(如因同步信号线长度不同导致的延迟),会在电源之间产生环流。例如,两台100kW电源并联,相位差为5°时,环流可达额定电流的15%(约15A),这些环流不参与为负载供电,仅在电源之间循环,导致电源效率下降5%-10%,同时使功率器件发热加剧。

频率漂移累积:当电源数量较多(如8台以上)时,即使单台电源的频率偏差很小(如0.005Hz),多台累积的频率差也可能导致同步失效。例如,8台电源中,最两端的电源频率差达到0.04Hz,会使输出电压的相位差随时间逐渐增大,最终引发环流保护。

(三)动态响应不一致导致的瞬态冲击

在负载突变(如负载从50%突增至100%)时,多台电源的动态响应速度若不一致(如响应时间差异超过10ms),会导致瞬间的电流分配失衡。例如,3台电源并联,其中1台的响应速度较慢,负载突变时,另外两台需承担超过额定值120%的电流,可能引发瞬时过流保护,导致测试中断。这种问题在采用不同批次电源或经过维修的电源混合并联时更为突出,因为维修后的电源可能更换了功率器件,导致动态特性改变。

(四)通信与控制故障的连锁反应

并联系统通常依赖通信总线(如CAN、EtherCAT)实现各电源之间的信息交互和协调控制。若通信总线出现故障(如断线、干扰),可能导致控制指令传输错误,引发电源之间的工作状态不一致。例如,主从控制模式下,主电源与从电源的通信中断,从电源可能因失去电流参考信号而停止输出,导致剩余电源过载;或因误判负载状态而盲目增流,造成系统过压。


三、提升并联运行方案可靠性的关键技术措施

(一)优化均流与同步控制策略

采用数字化均流算法:传统的模拟均流电路精度低、易受温度影响,采用数字化控制(如基于DSP或FPGA的均流算法)可实现更高精度的均流。例如,通过实时采集各电源的输出电流,计算平均电流值,再通过PID调节使各电源的输出电流跟踪平均值,均流精度可提升至≤2%。同时,数字化算法可针对非线性负载进行谐波补偿,减少谐波对均流的影响。

高精度同步技术:

硬件上采用低延迟的同步信号传输(如光纤同步,延迟<10ns),确保各电源的同步信号相位一致;

软件上采用自适应锁相环(APLL),使各电源实时跟踪参考同步信号,频率偏差可控制在0.001Hz以内,相位差≤0.5°,有效抑制环流(环流可控制在额定电流的3%以下)。

(二)硬件设计与参数匹配

严格的电源筛选与配对:在并联系统搭建前,对候选电源进行参数测试(如输出阻抗、动态响应速度、效率曲线),选择参数偏差≤3%的电源组成并联组,减少因先天差异导致的均流问题。对于大功率系统(如5台以上并联),可采用“分组配对”方式,先将参数接近的电源分为小组,再将小组并联,降低系统复杂度。

输出端阻抗优化:在每台电源的输出端串联均流电感(电感值根据电源功率确定,通常为10μH-100μH),利用电感的限流作用抑制环流和瞬态电流冲击。同时,电感可增加电源输出阻抗的一致性,提高均流稳定性,尤其在负载突变时,能有效缓冲电流变化率(di/dt),使各电源的动态响应更易同步。

(三)系统保护与冗余设计

多层次保护机制:

单台电源层面:具备过流、过压、过温、过功率保护,当检测到自身参数异常时,立即切断输出并发出告警;

系统层面:设置环流保护(当电源之间的环流超过额定电流的10%时,触发系统降额运行)、负载不平衡保护(当某台电源电流超过平均值的15%时,自动调整其输出电流)、同步丢失保护(当同步信号中断或相位差超过5°时,系统切换至单机运行或停机)。

N+1冗余架构:对于关键测试系统,采用N+1冗余设计(如需要4台电源满足负载需求,实际配置5台)。当1台电源故障时,冗余电源自动投入运行,确保总功率不变;同时,系统可在线更换故障电源(支持热插拔功能),不影响测试进程。某新能源实验室的400kW测试系统采用5台80kW电源并联(N+1冗余),在一次测试中,1台电源因IGBT故障停机,冗余电源0.5秒内接管负载,测试未受任何影响。

(四)调试与运维保障

精细化调试流程:

静态调试:在空载和不同负载(25%、50%、75%、100%额定负载)下,测量各电源的输出电流,通过调节均流参数(如下垂系数、电流增益)使不平衡度≤3%;

动态调试:模拟负载突变(如从20%突增至80%),记录各电源的电流响应曲线,确保动态过程中的最大不平衡度≤8%,且无过冲触发保护;

同步测试:使用示波器同时测量多台电源的输出电压相位,通过调整同步信号延迟,使相位差≤0.5°。

定期维护与校准:

每6个月对并联系统进行一次**检测,包括均流精度、同步偏差、动态响应速度等参数,及时更换老化或参数漂移的元器件(如电容、均流电阻);

每年进行一次负载测试,验证系统在满功率、过载(110%额定功率)工况下的运行稳定性,确保保护机制可靠触发。


四、实际应用场景中的可靠性验证

(一)新能源逆变器测试系统

在兆瓦级风电逆变器测试中,常采用6台200kW交流测试电源并联组成1.2MW系统。通过主从控制+光纤同步技术,均流精度控制在2%以内,同步相位差≤0.3°,可模拟电网电压暂降、谐波注入等复杂工况。某测试机构的实践表明,该系统连续运行1000小时(满功率测试),未出现因并联问题导致的故障,各电源的温升差异≤5℃,验证了并联方案的可靠性。

(二)舰船电力系统模拟测试

舰船电力系统需要模拟多台发电机并联运行的工况,采用4台50kW交流测试电源并联,通过下垂控制模拟发电机的频率-有功特性。在模拟负载突变(从100kW突增至200kW)时,系统的动态均流不平衡度≤6%,恢复时间<50ms,无环流保护触发。该系统已用于多型舰船电力控制器的测试,运行稳定,为舰船电力系统的可靠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交流测试电源的并联运行方案在实际测试系统中是否可靠,取决于设计的合理性、控制策略的先进性、保护机制的完善性以及运维的规范性。虽然存在均流精度不足、同步偏差、动态响应不一致等潜在挑战,但通过采用数字化均流控制、高精度同步技术、N+1冗余架构、多层次保护机制以及精细化的调试运维,这些挑战可以得到有效解决,使并联系统在高功率测试场景中展现出优异的可靠性。

从实际应用来看,并联运行方案已在新能源、舰船、电力电子等领域的大功率测试系统中得到广泛验证,其功率扩展灵活、冗余备份能力强的优势,使其成为解决高功率测试需求的主流方案。未来,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如宽禁带半导体器件的应用)和控制算法的优化(如基于人工智能的自适应均流),交流测试电源的并联运行方案将向更高功率密度、更高均流精度、更强抗干扰能力方向发展,为更复杂的测试场景提供更可靠的电力支持。


上一篇:在核生化环境下,军用电源需要具备哪些特殊防护能力?
下一篇:电网模拟器的散热设计是否会影响长时间测试的稳定性?
© copyright AC Power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7011062号-2
电话:86-512-6809 8868